NG体育资源 戴水君
早些年看过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但也仅仅只是“看过”而已,浮光掠影;今年的公司年会上,王董事长给管理层发了人手一本《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借着春节假期,又细细地品味了其中的一些章节,竟然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悟。这也让我明白,随着经历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作为京瓷哲学“核心”的成功方程式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 热情x 能力。在这个公式中,稻盛先生认为 “思维方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据人生目标的不同,所需的“思维方式”就各不相同,而思维方式的提升有赖于心性和人格的磨砺,我理解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训练和熏陶才会有质的飞跃;而“能力”每个人又不尽相同,天赋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热情”却可以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觉。
在这个公式中,热情和能力的分值都是从0-100,而思维方式的分值可以从-100到100;并且,在我看来,对于企业的老板、管理者、员工,以及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这三项分值的权重应当有所不同:对于老板而言,其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比自身努力更为重要;而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投入无限地热情和努力去高效执行老板以其卓越的思维方式所确定的企业经营的远大目标,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这三个要素中相对容易培养的“热情”的分值呢?那就是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先生把“努力”放在了他所总结的人生和工作最为重要的六项实践内容即“六项精进”的首位,他认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切的先决条件。对此,我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尽力而为,而是竭尽全力
他们的自以为是。在我看来,“我已经很努力了”多少就带有一些“我已经尽力而为了”的意思,充其量是一种“我会尝试去努力” 的心态,甚至是一种自我原谅的主观托词;而“竭尽全力”却是用尽一切智慧、穷尽一切办法、全情投入到一项工作或学习的努力。对此,稻盛是这么要求的:“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无论怎么想办法、反复试验不断摸索、处处碰壁,无计可施,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此时事情才刚刚开始;只有面对现实、对产品和现场,重新审视、体察、倾听,听到“产品对我们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尽到最后1%的努力才能算竭尽全力。”
我在浙大读MBA的时候,遇到许许多多各行各业优秀的同学,大家平时忙碌的工作,休息天忙碌的上课,晚上在安顿好家庭和孩子之后开始忙碌着写作业,他们说“我这么努力,把自己都感动了”—— 我认为,倒可以以是否感动了自己,来作为是否“竭尽全力”的衡量标准呢,也只有凡事竭尽全力,才配得上说“我曾努力”。
■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聪明的、讲求方法和效率的努力
稻盛先生强调“埋头苦干”的重要性;我也一直相信“唯有埋头、才能出头”。在我看来,“埋头苦干”是有前提的:应当是在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埋头苦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和思考之后的埋头苦干,是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的埋头苦干,是懂得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独特工作方法的、聪明的埋头苦干,并且,这其中的“苦”不是真正的苦,是“辛苦但心不苦”。就在我在写作这篇读后感的同时,我在领英上看到一篇文章《如何避免低效努力的人生》,文章告诉我们,要避免低效努力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瞎忙;二是要努力理解自己所做事情背后的本质,将这些理解和思考融入到工作中以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价值;三是通过学习、反思和总结不断升级心知模式。
■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乐观的、相信未来的努力
我始终相信“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越努力,越幸运”。年前我在朋友的公司做分享,其间我问:是否曾在周围遇到非常非常努力的人却过得非常穷困潦倒的例子?大家都说没有。正如网上流传的“富兰克林”所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也同样,我也未曾见过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一生都过得很糟糕。努力工作必将拥有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精神方面的,这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就全盘收入了,比如经验的积累、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物质的回报。对于物质回报,我认为不能太过于功利,应当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因为它往往不是“马上”得到,而很可能会在某个水到渠成的时刻涌泉相报于你,正如胡适的诗《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创造每一天并享受每一天的努力
稻盛和夫先生倡导要做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以创意精神来支撑平凡的努力,也就是在工作中要有创新,通过“让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比今天做的好”这样不断地创新、改良、进步来消除对工作的厌倦感、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从而取得事业上的巨大飞跃。
稻盛和夫还强调“人生的富足感源于自己的工作”,也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他认为那些仅从兴趣爱好中获得喜悦的人是因为他们未能认真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我认为与其这么说,不如理解为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求那些令我们感兴趣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所以,我所说的“创造每一天”是从工作中去创造,而“享受每一天”是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一切美好的情感体验。
最后,以书中引用的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夫人写给稻盛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方程式
此刻 我心灵的琴弦被抚动
因你那充满睿智的言语
成功路上的璀璨明灯 是你的方程式
倾尽热情的努力 加之以能力的支撑
还有乐观的思维方式 越多越好
这乘积的结晶 还需坚固的结构维护
让爱倾注其中 越多越好
无数的经验历程 造就了人生的炉窑
孕育了无数新发现 在 你的方程式之下
不可不知 不可不晓 这人人通用的方程式
它是人生路的指南针 无可怀疑 真实不虚
你那积极的人生观 可谓泽被苍生
受益者何止百万
我能了解 我能明白 若问为何
因我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
并且相信 并且信任
本文作者戴水君,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写于2017年2月5日。
|